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永嘉这五年要这样干……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永嘉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步建立了以泵阀、鞋服、教玩具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经济体系。根据市、县关于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的决策部署,为加快推进永嘉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永嘉特制定《永嘉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2019-2023年)》。
通过五年的努力,将永嘉建设成为居全市工业头部梯队、在全省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的制造强县。到2023年,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规模实现千亿大产业。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150亿元,年均增长15.0%。其中,泵阀585亿元(年均增速18.0%,下同)、鞋服330亿元(9.8%)、教玩具115亿元(15.0%)、其它产业120亿元(20.0%),全面形成“5311” 绿色产业体系。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速10.0%以上。
空间建设万亩大平台。聚焦工业园区、特色小镇、小微园等平台建设,五年工业供地新增4000亩,创成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园区,构建“万亩千亿”产业大格局。工业土地利用效率逐步提高,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达39.9万元,年均增速7%。大抓一批制造业项目,工业投资年均增速15%。
结构优化持续大升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16%。大抓企业,实现企业工业产值超10亿元8家、超5亿元21家、超亿元90家、新增上市企业6家。
创新水平取得大提升。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比达2.7%,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保持在7.2%以上,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实现较快增长。培育形成一大批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实现“双倍增”,分别达到160家、800家。
绿色发展实现大成效。坚持“生态立县”理念,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幅度6%,力争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下降幅度均完成上级下达的削减任务,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绿色制造模式广泛应用,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形成。
以推进平台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紧紧依托全市“3+12+N”平台支撑体系建设良机,结合永嘉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等工作,提升核心平台,整合特色工业区块,打造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的产业大平台。
1.四至范围:瓯北东瓯工业区, 东至王家坞路,南至瓯江,西至瓯江,北至绕城高速。工业用地面积495.8075公顷。
2.主导产业:重点提升发展泵阀、鞋服两大主导产业。
3.建设目标:依托与中心产业区和沿江产业区城市空间衔接发展的优势,推进泵阀产业“两化”融合发展,培育发展以科技金融、科技检测、科技中介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业,打造成为全国蕞重要的智能化系统流程装备创新设计和制造基地。推动鞋服产业向时尚智造产业转型,依托报喜鸟、奥康等行业龙头企业引领,推动时尚化、个性化、精品化发展,打造成为全国蕞重要的国际性鞋革制造基地、精品服装生产基地。
4.建设重点。按照省级开发区标准,加快推进工业园区的升级迭代和园区配套建设,全面落实绿化、美化、亮化、文化、生态化的“五化”要求和开展“七通一平”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引导商住功能主要向104国道以南、东瓯大桥以东区域集聚,制造功能主要向104国道以北、东瓯大桥以西区域集聚;积极培育城市经济,全面实施以完善国际化配套服务和提升高水平利用外资能力为重点的双“五个一”工程,积极引进和设立公共服务机构,实施国家级泵阀展览交易中心、万科朝云浙南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生产性服务重大项目,实现园区提档晋级。实施低效土地高效利用战略,挖掘土地潜力,梳理120亩以上边角地与拆后土地,引导低容积率的厂房改造提升,建设泵阀、鞋服等主导产业的小微园。
(1)具体区块:包括桥头外资工业区(工业用地面积19.0872公顷,下同)、林福工业区(55.9849公顷)、桥头外垟头工业区(62.8036公顷)、白垟工业区(52.1781公顷)。预计未来五年新增工业用地面积1050亩以上。
(3)主导产业:桥头外资工业区、桥头外垟头工业、白垟工业区以钮扣拉链为主,林福工业区发展新兴产业。
(2)发展目标:打造桥头服装辅料小镇,成为温州特色轻工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1)具体区块:包括八里垟塆工业区(39.5507公顷)、小京岙、埠头工业区(110.3272公顷)、樟岙工业园(25.5503公顷)、梅岙、六岙工业区(51.3335公顷)、金溪山根工业区(15.1386公顷)。预计未来五年新增工业用地面积750亩以上。
(2)主导产业:八里垟塆工业区和小京岙、埠头工业区、金溪山根工业区以教玩具为主,樟岙工业园和梅岙、六岙工业区以泵阀、鞋服为主。
(3)发展目标:打造教玩具特色小镇、东瓯工业区承接区。
(1)具体区块:包括岭下工业区(109.6965公顷)、东蒙工业区(59.1049公顷)。预计未来五年新增工业用地面积约750亩。
(2)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3)发展目标:打造“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生态绿色型工业园区。
(1)具体区块:罗东高新科技工业园区(23.9857公顷)、黄田埭下工业区(7.7175公顷)、凤屿工业区(4.5919公顷)。预计未来五年新增工业用地面积450亩以上。
(2)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基础性产业。
(3)发展目标:打造高科技制造业生产基地。
(1)具体区块:上塘滨江工业区(40.5005公顷)、沙头高浦工业区(18.8171公顷)、响山工业区(16.83公顷)。预计未来五年新增工业用地面积约350亩。
(2)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泵阀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
(3)发展目标: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拓展基地。
1.推进产业集群数字化。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2.推进产业链高端化。按照建设现代产业经济体系的要求,积极探索“制造+服务”“制造虚拟化”等模式,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高端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价值链“升挡提效”。3.推进产业集群协同化。以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联盟“一互联网一联盟”为重点,发展产业集群协同制造。引导大企业加快实现内部管理和生产数字化管控,与上下游配套服务企业实现协同制造,引导中小微企业实现业务系统的云端迁移,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互联互通,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1.加快省级平台创建。按照三年内创成的要求,加速推进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工作,推动民营企业向大平台集聚、传统块状经济向平台经济转型发展。2.创新平台建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机制,理顺浙江永嘉开发区管委会(筹)、高新区管委会(筹)、工业园区管委会等关系,健全“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管理模式。3.强势推进大项目招引。把谋大招强作为“一把手”工程,瞄准“新、大、高”三个方向,精心编制招商地图,积极对接世界500强、央企国资等知名企业和实力永商群体,实行增量招商和存量招商“两轮驱动”、实体回归和总部回归“双管齐下”,重点招引一批龙头型、引领型大项目。
1.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完善“三名”试点企业分级培育机制,全面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开展“凤凰行动”“雄鹰行动”,持续更新领军与高成长型工业企业名单,到2023年,累计新增5家10亿元企业、17家5亿元企业、35家亿元企业,力争本土跨国公司培育取得新成效。2.扶持发展中小微企业。实施中小微企业提质行动,大力开展“雏鹰行动”,落实《关于开展“雏鹰行动”培育隐形冠军的实施意见》,建立“雏鹰行动”企业培育库,引导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健全“小升规”—“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的梯度培育机制。3.提高企业家综合素质。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121”工程,深化“青蓝接力”培养行动,以“红色接力”活动、创新创业导师制、实地考察学习等内容创新培训体系,加快非公经济人士的成长速度。
(四)创新能力提升工程1.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强化创新载体建设,高水平建设系统流程装备、鞋革、教育装备及助教游乐设备、钮扣拉链4个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其中创成省级2个)。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三清零”和科技企业新“双倍增”行动,到2023年确保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5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800家,R&D经费支出占比达到2.7%。3.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为引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落实“双控”目标管理,4.提升标准品牌质量。深化“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县建设,实施“浙江制造”标准引领工程,鼓励加快泵阀、鞋服、教玩具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标准研制,加快“永嘉制造”标准、认证国际互认,切实巩固行业技术话语权。
1.提高工业土地利用水平。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同步推进 “人均论英雄”“电均论英雄”“排放均论英雄”“科技均论英雄”等工作,建成县级综合评价大数据平台,确保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全覆盖。2.实施供应链金融驱动。以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为目标,深化金融综合改革,在企业“无还本续贷”、中小企业定向私募发债、民营企业参与债权融资支持计划、创新领域融资租赁、制造业贷款权重、专项基金扶持等方面争取更大的突破,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3.构建高质量“四型人才”梯队。落实县《资源要素保障专项行动方案》,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全面强化人才要素支撑,打造集青年基础、专业技能、精英骨干、领军高端的永嘉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型”人才梯队。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县主要领导领衔挂钩的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并督促相关任务的落实。
(二)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制造强县、强镇(街道)、强园区、强企的考核评价体系,开展排名竞赛。建立重点任务督促检查机制,完善相关统计监测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开展阶段性督查和效果评估,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履职情况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推进项目建设。制定年度工业重点项目表,全力做好“152”工程,要求功能区、镇街倒排时间节点,挂图挂表作战,建立“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项目滚动发展机制。
(四)优化营商环境。继续做好“省内一流、全市领先”营商环境高地打造,重点推进“蕞多跑一次”、代办员制度、审批提速等工作落实,持续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三服务”“企业降本减负”等行动,优化企业发展软环境。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