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宁波镇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成效
宁波镇海,一座兼具现代气息与生态活力的滨海城市,近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不懈努力,镇海区正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模式,为构建生态文明新典范贡献力量。
“秋天飞来某地越冬,翌年春天飞往北方繁殖的鸟,属于冬候鸟。”近日,在当地环保志愿者的指导下,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湖滨社区的小朋友与家长一起,来到海塘安澜滨海区观察周边滩涂上的鸟类、贝类、鱼类等多种生物,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景。
“通过生物多样性调查,我们在这里发现了黑嘴鸥等多种珍稀鸟类。”宁波市生态环境局镇海分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蕞近两年,该局与生态环境研究机构、居民社区一起,将“生物多样性”设定为生态环境科普宣教的重要主题,依托海塘安澜等场景,邀请市民参加亲子研学活动。
镇海炼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企业打造了全国石化行业首个白鹭天然栖息地,园区内不仅栖息着牛背鹭等珍稀品种,还吸引了50余只世界濒危保护动物黄嘴白鹭。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也为工业园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树立了典范。
在强化大都市生态安全格局方面,镇海区实施了多项生态修复工程。投资逾10亿元的镇海区海岸带生态修复及海塘安澜(一期)工程,是当地落实浙江省生态海洋带、海塘安澜千亿工程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在该工程建设过程中,镇海区结合生物等多种资源,精心打造出海塘安澜滨海区、滨海风光带、澥浦大河景观带,有力支撑海岸带生态修复的长治长效。
“该工程生态修复方面,镇海区在数次增殖放流中,累计放流黄姑鱼、梭鱼、大黄鱼等鱼苗896万尾。”据当地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两年镇海区建设了2700亩沿海防护林,选用海滨木槿等多种耐盐碱植被,构筑绿色生态底色,优化设计地形水系生态,合理设置缓坡、洼地、浅滩等地形,形成多样化生态斑块,丰富生态群落。
近年来,镇海区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在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之后,继续借助植物园、生态林带、海涂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通过保护、调查和生态修复等方式,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积极探索工业发达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镇海样板”。
总规划面积超过500公顷的九龙湖湿地公园,是自《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颁布以来首个依法建立的省级湿地公园.已经成为当地居民休闲旅游及体验生物多样性的热门打卡地。位于镇海区庄市街道的宁波植物园则拥有各类植物逾5000种,是宁波市首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之一,其创设的全市首个社区微植物园拥有植物种类300多种,让市民在每日生活中与生物多样性共存。同时,镇海区还积极搭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平台,通过多渠道宣传,开展巡回展览等系列宣教活动。利用植物园、湿地公园等资源,通过亲子课堂、公众开放日和夏令营等形式,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主题活动,提升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宁波市镇海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树立了典范。未来,镇海区将继续探索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模式,加大保护力度,完善监测体系,提升公众参与度,共同构建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宜居的地球家园。
��性体验地之一,其创设的全市首个社区微植物园拥有植物种类300多种,让市民在每日生活中与生物多样性共存。同时,镇海区还积极搭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平台,通过多渠道宣传,开展巡回展览等系列宣教活动。利用植物园、湿地公园等资源,通过亲子课堂、公众开放日和夏令营等形式,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主题活动,提升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宁波市镇海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树立了典范。未来,镇海区将继续探索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模式,加大保护力度,完善监测体系,提升公众参与度,共同构建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宜居的地球家园。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