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科学城落户昌平南口老工业重镇将在校城融合中迎来复兴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清华科学城落户昌平南口 老工业重镇将在校城融合中迎来复兴
12月29日,北京市昌平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昌平区人民政府区长支现伟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23年,昌平将系统推进校城融合,健全高校成果转化促进机制,提速北大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清华科学城、空天未来产业科技园等项目建设。
新京报记者从昌平区获悉,其中,清华科学城将落户昌平西部的南口镇,这也意味着这座曾经的工业重镇,以及那些老旧的厂房,将在校城融合的过程中迎来新的命运转折。
清华科学城全国重点实验室核心区二区效果图。昌平区供图
共同谋划 将南口镇打造为清华科学城
新京报记者从昌平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获悉,2023年,将提速清华科学城项目的建设,是昌平持续系统推进校城融合的重点工作之一。项目以清华大学各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集中落地在昌平南口为契机,在清华大学集中资源、形成科研集群与创新高地的同时,将南口镇打造为清华科学城。
清华大学与昌平南口早有渊源。记者从清华大学昌平科研基地管理服务中心获悉,作为清华大学“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清华大学昌平科研基地是清华主校区以外蕞大的科研基地。而在更早的半个多世纪前,清华其实就已选定南口,1960年,清华在南口建设的科研单位,如今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规模蕞大的科研与设计单位。
昌平区发改委主任宁澈告诉新京报记者,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清华国重再次做了相关规划,“昌平也通过积极的争取和沟通,共同谋划将现有的存量资源和未来清华国重的布局结合在一起,蕞终我们与清华大学基本达成意向,确定将清华科学城布局在了昌平南口镇。”
在未来,清华科学城将成为清华大学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试验区,将积极探索大学与社会之间深度协作共享的试验田,使学科与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力争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新兴工程科技学术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技术研发中心。
双向奔赴 科学城将为工业重镇带来新机遇
在宁澈看来,清华科学城落地南口,是一场双向奔赴,“南口的人民是非常期盼这件事的。”
老昌平人不会遗忘南口。这里曾是昌平的工业重镇,包括北京平板玻璃集团公司、北京鹿牌都市生活用品有限公司、北京市汽车钢圈总厂在内的三家企业,是许多昌平人心目中蕞原始的“大厂”,它们曾在上个世纪名噪一时。
“南口的产业曾经非常辉煌。”宁澈把自己记忆中的南口称为那个时代的“宠儿”,他记得,1992年自己就读在位于昌平的中国政法大学,产业发达的南口镇交通比其他地区便利得多,一度成为了“交通枢纽”,“当时昌平城区里交通并不方便,很多人跑到南口镇上才能坐上车。”
而随着产业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拥有众多“大厂”的南口,渐渐在时代的洪流中失去了原有的活力。直到经年以后,随着清华国重选址在南口镇三大厂区域,老旧厂房的命运迎来新的转折,工业重镇南口也迎来了新的命运。
宁澈认为,清华科学城将成为推动南口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他提到,清华大学多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将在北京布局,南口镇作为老工业基地目前正处于产业转型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则是必经之路,一方有落地需求,一方要盘活存量资源,这便成就了一次双向契合的合作。
建设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创新与研发中心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单单是清华国重南口基地,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7公顷,规划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其中,国重实验室规划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核心区外围产业转化规划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
据悉,清华科学城以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创新与研发中心为目标,而随着清华国重南口基地、清华大学昌平科研基地进一步深化合作,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综合学科优势,以及昌平区区位环境优势,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发展,同时助力昌平区构建战略科技高地,开启校地合作新篇章。
同时,清华科学城还将积极探索大学与地区之间深度协作共享的体制机制,使学科发展与科技进步、产业振兴同频共振;将清华科学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与研发中心及高端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集聚国际一流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创新型企业,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园区。
宁澈告诉记者,此次合作不仅能够提升南口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水平,而且将进一步提升南口镇的城市功能和空间品质,带动老工业区整体复兴。“更加重要的是,将有利于解决昌平西北部地区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带动整个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根据昌平区南口镇的相关控规文件显示,南口将以盘活三大厂打造科研基地为目标,以夯实生态本底、带动产业创新、促进美好人居为导向,将三大厂及其南部片区建设成为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创新发展的高品质产城融合发展街区。
记者获悉,除了在发展空间上的支持,昌平将在未来对国重基地周边道路及河道进行整修,加快国重基地周边交通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城市更新的新路径新模式,同时做好住房、基础教育与医疗服务配套工作,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发展,共同打造科教引领、产城融合、功能齐全、品质一流的城市复兴新地标,为加快构建首都北部创新产业带、率先形成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提供新的战略支撑。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