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为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响应中央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要求,按照“五级三类”规划体系,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石化区”)属于特定功能区,石化区国土空间规划属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特定区域专项规划。编制《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指导地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向上落实新一轮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关要求,向下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及实施。
突出国家战略、区域责任;突出底线约束、绿色安全;突出创新发展、有限增量;突出多规合一、全域覆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
3、《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4、《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
6、《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7、《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编);
8、《镇海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编);
9、《关于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范围优化调整的决议》(镇人大常〔2022〕40号);
10、《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02-2020(2014年修订)》;
11、《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泥螺山一期、二期和新泓口3号地块产业发展规划》;
12、《宁波市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25)》;
13、《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安全风险评价报告》;
14、《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
15、涉及城乡规划建设的其他法律、法规;
16、其他相关的标准规范及规划文件等。
西起镇浦路-明海大道-滨海路-海呈路-海天路-岚山-汇源路,东至现状一线海塘-泥螺山围垦一期-新泓口围垦,南起威海路北侧防护绿带,北至通海路,总面积42.25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期到2035年。
顺应国家和区域战略,落实上位规划要求,遵循产业发展趋势,同时借鉴相关案例,确定石化区的功能定位: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以“世界一流石化园区”为总体目标,以“技术领先高质量园区、安全生产示范园区、绿色生态循环园区、智慧化数字园区”为分目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优化原料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经济规模,提升加工深度,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产能合作、资源合作及技术合作。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炼化一体化为核心,以多元化原料加工为补充,重点发展以有机原料和化工新材料为主体、以高端精细化学品为特色的全产品链。加快现有企业改造升级和淘汰低效落后产能。
规划形成“一心四片多廊道”的空间结构,通过多条生态廊道将各个组团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为生态景观核心,主要依托岚山水库及绕城生态空间,强化生态维育、安全防护、农业生产、景观游憩等多种功能复合。
为俞范、湾塘、岚山和澥浦四个功能片区。
俞范片重点发展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石化源头产业。
湾塘片海天路以南区块保留现状石油储备区,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智能装备等产业,促进传统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海天路以北区块重点发展炼油、合成材料等产业。
岚山片重点发展石化基础原料加工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
澥浦片凤翔路以南区块,通过整合改造提供更多的制造业空间,实现石化区与生活配套功能的缓冲隔离;凤翔路与滨海路之间区块优先更新低效用地,通过技术提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重点发展石化下游产业。
指石化区多条防护隔离绿带,通过多条生态廊道,将石化区各个组团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结合生态建设,优化林地等主要生态用地结构、质量和布局。
2、提升产业用地效率,保障重大项目用地供给
优先保障国家级重大项目、宁波打造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的战略性项目及创新型产业项目的发展空间,推进产业集群建设。逐步腾退和改造零散低效工业用地,推进化工企业入园,加快化工园区升级改造。
表 石化区国土空间用地用海结构表
注:表格中若出现数据求和不等的情况,系数据四舍五入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3、增加基础设施配套空间,完善园区服务功能
结合城市发展与石化产业基地发展需求,近远结合,完善石化区路网体系,增加市政、交通设施布局空间,支撑石化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
4、增加绿地与开敞空间,提升城市安全与环境品质
增加绿地与开敞空间供给,完善石化区生态防护体系和景观体系。在现状园区内通过工业用地有机更新、闲置土地激活等方式织补绿地与开敞空间。在新建地区多渠道保障绿地空间建设。
优化石化区范围内林地,重点围绕泥螺山、岚山开展林地修复工作,加强石化区防护林带建设,提升林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景观休憩、防护隔离等方面的生态价值,促进石化区可持续发展,蕞大程度地带动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
贯通河网水系,改造优化滨水岸线空间。在现状河网基础上,结合道路和新增用地对局部河道进行优化,形成顺畅、贯通的河网水系。对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各类工业、农业生产活动进行整治,严格控制生产污水排放,提升水体质量。加强对水环境治理,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至2035年,重要河湖水系水质达到宁波市下达的地表水功能区划目标。
科学推进海岸线公里。石化区规划海岸线主要为优化利用岸线,除封闭性码头、船厂等必须临海布设外的生产岸线米作为滨海通廊。合理使用岸线资源,推进实施海岸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
引导各类建设用地紧凑布局,加强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加大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的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配置效率。至2035年,规划建设用地39.03平方公里,不断加大存量用地更新力度。
石化区内部按照构建纵向石化产业链和横向循环经济链的方式,自南向北依次布置石化上游、中游和下游产品,形成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构建一个绿色、健康、共存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石化区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重点依托外部区域。高等级研发服务和商业配套设施主要依托甬江科创区和新材料科技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依托澥浦镇、临俞片两个服务片区。
澥浦镇着重为石化区提供产业相关配套,在满足工人和镇区居住人群生活需求的同时,利用自身资源条件,提供为市区居民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
临俞片依托轨道站点,为园区产业转型提供服务支持。充分考虑石化区高质量发展需要,沿轨道站点增加高品质设施,兼顾产业工人的实际需求,提供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的综合生活配套。
规划布局形成“一带双廊、六轴纵横、三心璀璨、多点烘托”的生态绿地系统结构。一带双廊指西侧绕城生态空间、北侧沿澥浦大河生态廊道、南侧沿威海路生态廊道;六轴纵横指沿通海路、海呈路、甬舟高速公路的三条纵向生态景观轴和沿海天路、滨海路、一线海塘的三条横向生态景观轴;三心璀璨指岚山水库及周边农田形成的生态景观核心、泥螺山景观核心和甬舟入海口景观核心;多点烘托指沿海天路、慈海路等重要道路交叉口的入口节点。
通过多条生态廊道,形成石化区与城市功能区、石化区内部各功能区之间的防护体系。
与城市功能区进行生态隔离。与镇海新城之间规划形成绕城生态带隔离空间;与镇海老城之间规划沿威海路北侧形成生态隔离带;与临俞片之间规划沿镇浦路形成生态隔离带;与澥浦镇之间规划以岚山为隔离;与镇海物流枢纽港之间规划通过威海路北侧生态廊道进行隔离;与慈东滨海工业区之间规划通过通海路北侧生态廊道进行隔离。
内部功能区块之间的生态廊道主要提供安全防护和景观作用。俞范片与湾塘片之间、湾塘片与岚山片之间、岚山片与澥浦片之间,规划形成多条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内用地类型以生态用地和防护绿地为主,在符合相关法律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可兼容市政、交通等配套服务设施。除现状建设用地外,新增、改建和扩建项目需经过安全风险评估,满足安全风险控制要求和相关法规和规划要求。
铁路:保留现状石化区内镇海炼化铁路专用线。
高速公路:市域外利用杭甬高速复线可便捷联系上海、杭州等重要区域,利用甬舟高速、绕城高速支撑对舟山、台温、金华方向的沟通;市域内通过余慈东西横线加强与余慈方向的串联。
石化区道路形成“四横六纵”方格网状骨干路网格局。其中“四横”为围垦南路、滨海路(滨海东路)、海天路、镇浦路,“六纵”为通海路、望海大道、海呈路、明海大道、庄俞公路、威海路。
1、在整体安全格局上,在石化区与外围城镇区之间“产业缓冲区-防护林带-绕城生态空间”三道屏障。产业缓冲区包括改造提升化工区澥浦片(凤翔路以西片区)、后海塘片区、蛟川园区、临俞片区,新增湾塘南片。防护林带保留原有海天林带,通过补植树种打通断点,沿临俞片区开发边界东边,连接北外环林带至出海口。绕城生态控制区结合宁波市生态控制区划定要求,将沿绕城高速至东环北路的大片耕地区域纳入生态控制区,有效隔离城镇区和石化区。
2、合理设置危险品运输通道,减少危化品运输对城市的影响,保证城市的安全运行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区内道路应符合防灾疏散的要求,主要疏散道路宽度须在15米以上,次要疏散道路宽度须在10米以上。
健全应急救援机制,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强化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新围垦区内重大危险建设项目和设施需要进行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根据规范要求,公共消防设施,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普通消防站布局,应以消防队接到出动指令后5分钟可到达其辖区边缘为原则确定。城市消防用水由城市给水系统、消防水池及符合要求的其他人工水体、天然水体、再生水等供给。在现有工业供水消防系统基础上增设应急救援供水系统。规划区增设应急消防救援队,新增大型化工企业增设专职消防队,保留现有重点企业专职消防队。
规划区内一般建筑、构筑物抗震按7度设防,重要建筑、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提高一级设防标准。针对化工项目“易燃、易爆、剧毒”等特点,制定相应防震抗震措施,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技术审查制度,力求把地震影响减少到蕞小程度;采取有效工程措施,防止周边建构筑物造成次生灾害。建立健全地震指挥系统,统管地震预防、安全教育及救助等工作,提高人们对抗震防灾工作的认识。按照抗震防灾的要求制定抗震防灾规划,防止次生灾害规划,震前应急准备及震后救灾规划,避震疏散计划等。
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减少区域空气污染物排放,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消耗总量的减量化。加强片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周边生态防护林带建设,通过源头削减、末端治理等综合性措施,确保区域特征污染物不超标。雨水通过雨水管网就近排河道,初期雨水经处理后排至污水管网。区域内污水纳厂处理达标排放。
遵循生态人本、自然循环原则,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结合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手段,完善规划区内建筑、城市道路和绿地等海绵化建设。蕞大限度地减少园区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划区内部分企业已建有雨水收集池、雨水回用系统等设施。以年径流总量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为导向,结合新建、改建绿地及道路进行建设,同时在条件适合的地块考虑建设末端设施。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