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震泽“中国丝绸小镇”:家乡是蚕乡丝绸即乡愁
“我们的蚕丝被,10年不用翻洗。”在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毓芳边说边向记者展示蚕丝被新品。从2002年年初创时只有6名员工,到现在开出300多家门店,“太湖雪靠的是创新、匠心。”胡毓芳说。去年8月,太湖雪挂牌新三板,成为苏州蚕丝被行业头部股。
太湖雪丝绸的发展,正是江苏苏州吴江区震泽丝绸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靠“一根蚕丝”,震泽现已聚集百余家丝绸企业,拥有种桑养蚕、煮茧缫丝到织服成被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超过12亿元,并持续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创造了近万人的就业岗位。
震泽,地处“吴头越尾”,是以太湖古称为名的千年古镇。唐朝起,这里便有人栽桑、缫丝、织绸。明清时期,震泽一镇出口的生丝占全国总量的1/15。丝绸之于震泽,已经是一种深入小镇骨髓的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的气质。
过去十多年间,震泽通过恢复蚕丝同业公会、发布全省首个蚕丝被联盟标准、引进国家丝绸及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震泽办事处等方式,一步步规范了丝绸产业的发展。2016年10月,震泽一举跻身全国首批“特色小镇”,当前正全力建设“中国丝绸小镇”。有了“金字招牌”,如何为整个丝绸产业发展凝聚更多智慧、增强原创力和生命力、塑造企业特有的品牌和符号呢?
这两年,震泽通过举办苏州丝绸小镇国际丝绸论坛,启动“震泽丝绸杯”中国丝绸家纺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吸引设计创意人才,助推震泽丝绸产业与商贸、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将昔日传统的蚕丝古镇逐渐推向时尚前沿。同时,紧扣“互联网+”的脉搏,震泽积极为丝绸企业搭建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目前,震泽丝绸企业已在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建有专卖店,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打响了苏州丝绸品牌。
去年11月,由震泽镇政府与太湖雪共建的蚕丝园开园。在4000平方米的蚕桑文化园里,市民和游客不仅能观赏到太湖流域悠久的养蚕历史、蚕的一生、制丝工艺、拉绵制被、扎染刺绣以及丝品的展示,还可以游桑园、采桑果、品桑茶、喝桑酒,享受生态农家乐。同时,逐步恢复的2000亩桑林已渐成气候,不仅形成了江苏省内少有的种桑养蚕生态,更通过现代化的温室大棚养殖方式,让农民回归丝绸产业,实现了四季养蚕。此外,通过与苏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蚕丝园正成为推进发展科技蚕业的有力载体。
随着震泽“文商旅农”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小镇正不断集聚起新气象。一条串联丝业公学、江丰银行等古镇丝绸历史“活化石”的“新丝路”游线已经启动,正在建设的现代蚕桑科技园、文化体验中心、湿地公园生态休闲中心、丝绸企业创意定制中心等也将成为文化旅游新景点。过去的幽街小巷正逐渐成为创业者眼中的“香饽饽”。
“中国丝绸小镇实现的不光是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共富共享,还要让震泽人民感受到:眼前的艺术品,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家乡就是蚕乡,丝绸就是乡愁——我们应该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感到光荣,这种文化自信,才是更真实厚重的获得感。”震泽镇党委书记陆斌说。
今年4月21日,吴江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即将开园,这是震泽为本地丝绸企业量身定做的全服务链平台,主要实现质量检测、文化展示、创新设计、电子商务、会务策展等功能。同时,宋锦、缂丝等一批丝绸非遗技艺传承人也将入驻丝创园的各个大师工作室,实现丝绸技艺的活态传承。“不久,这里将形成一个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等环环相扣的创新系统,这既是震泽丝绸企业的新期盼,也是‘中国丝绸小镇’的新起点。”陆斌说。
加强监测与帮扶 防止残疾人返贫
本报贵阳4月26日电(记者汪志球)记者从中国残联、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召开的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我国7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实现脱贫,但部分残疾人脱贫不够稳定,还需进一步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 会议指出,要及时将易返贫致贫残疾人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范围和帮扶机制,建立残疾人跟踪访视机制,做到残疾人返贫致贫“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9张海报读懂中国的“减贫密码”
【编者按】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记录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历程,介绍人类减贫的中国探索和实践,分享中国扶贫脱贫的经验做法。白皮书总结中国减贫经验主要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减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立足实际推进减贫进程;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等。…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